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愛吃的人,不會變壞。

文章发布于:2024-04-14 08:29:33

文字 |「誰最中國」
封圖 |「叮叮笑笑生
首圖 |「风一样的婶子

常言道,人这一生,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。
然而世间美好的事物千千万万,要么是相爱的人彼此错过,两全终究难成其美;要么是落花流水年华易逝,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无情。如此看来,爱吃的人大概是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了。
有肉时就大口吃肉,无肉时从萝卜白菜里头也能品出别样的风味来,今朝有酒今朝醉,要的只是个自在。
“人无癖不可与交,以其无深情也。”说的是没有爱好的人,往往缺少深情厚意,是不值得与之相交往的。相反,若是能和一个懂吃、会吃的人做朋友,生活的幸福感也一定会直线上升。
不仅是一日三餐吃什么有了答案,还会为了追寻最地道的风味去到美食的原产地,吃吃美食看看不同的风景。偶尔凑个热闹,赶冬天去大东北溜完冰吃个铁锅炖,春天时又随人去甘肃天水浅尝一碗加满辣子的麻辣烫……
“吃货”的世界往往单纯,天是蓝的,草是绿的,可爱的羊儿一定是美味的,生活如此多娇呀!
“早上吃什么,中午吃什么,晚上吃什么?”每日三问,似乎已经成了全国各地打工人们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等到了饭点,打开外卖平台从头看到尾,面对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千篇一律的粉、面、饭,顿时失了胃口。
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,有限的午休时间,能够花在吃饭上的时间也越来越短,这种情况下,省下了购买和制作食材时间的外卖,就成了忙于工作的人们的最佳选择。当然,对食物来讲,时间上获得的胜利,必然是以牺牲风味为代价的。
图|风一样的婶子
当一份重油重盐,靠着厚重的勾芡弥补味道不足的饭菜跨越了几个街区,在即将超时前一分钟送到你手上时,饭盒余温尚存,就算是对这一顿午饭最后的期待了。
即便如此,前段时间央视3·15晚会上曝光的预制菜生产企业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的消息,让靠吃外卖为生的打工人本就不多的选择,又一次雪上加霜。
若是鲁迅先生在世,一百年前振聋发聩地“救救孩子”的呼吁,大概在今天会再次响起吧。
不过,好在万事终有解决之道,尤其是在爱吃的人眼里,不放心外卖,那就去街上溜达两圈,总能寻到一两家食材新鲜的下饭菜。最不济,至少还有每个街头都有的地道小馆子,北方似乎以山西人经营的居多,江浙一带的衢州菜馆,真能算是拯救打工人午餐的一道光了。
图|喜玛拉雅北坡的鱼
有一句话说,在爱吃的人眼里,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美食荒漠,深以为然。都说大运河两端的北京和杭州是著名的“美食荒漠”,但真正走进一座城市,花些时间去寻觅,还是能获得不少惊喜的。
我之前在杭州工作时,同事朋友们都是一群爱吃的人,大家隔三岔五就约了一起聚餐,梦想小镇和欧美金融城一带好吃的餐厅大概遍布了我们的足迹。日常的工作餐,在吃遍了公司门口的两条街以后,衢州馆子和诸暨阿姨开的次坞打面店几乎成了我们部门的常驻食堂。
这种店铺门面虽然不大,然而烟火气十足,所有的食材都是当天最新鲜的,现点现做,热气腾腾地端到面前,鲜香味扑鼻,没食欲的人也瞬间开了胃口。
图|叮叮笑笑生
爱吃的人不仅会吃,还有一个重要的生存技能,那就是自己做饭吃。短暂的告别外卖,逛逛超市和菜市场,挑选几样时下最应季的菜,进到厨房打开酱醋油盐的罐子,那种渴望已久的松弛感也会伴随着烹饪的过程自然得到释放。
汪曾祺在《人间种种清香,好想尝尝》文章里写:“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,什么都要尝尝,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,比如葵和薤,都吃一点。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。”
工作如此劳累了,多花些心思对待一日三餐,让口腹之欲有个暂时的安放处,总归不是什么坏事儿。

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说,“人间至味,酝酿在人与人之间,最好吃的永远是人。美食不仅是美味,更是一种黏合剂,能让人有更多的理解和沟通。”

乍一听有些纳闷,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一个理,吃什么,在哪儿吃,远不如“和谁吃”来得重要。和有趣的人一起吃饭,粗菜淡饭也能吃得很香,爱吃的人性格大多也是开朗的。
图|叮叮笑笑生
有人举过这样的例子,说一桌好饭好菜,做得再如何的精致美味,如果是上班时间陪着领导一道吃,顿时也没了胃口。亲近的朋友一起吃饭,大家对美食的喜好即使不尽相同,互相能够做到有话直说,你分享我一个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,我尝过一口后觉得不咋样,但是你吃你的,我也不必碍于情面隐瞒自己的好恶。
美食家蔡澜是爱吃的人,据说他可以为了和朋友吃上一顿满意的饭,一个晚上跑八个地方。选定餐馆坐定,菜上来了,只要有一声“不好吃”,蔡澜就立刻会说:“不大好吃就不吃,我们到别处去,倪匡说的,在我们这个年纪,吃一顿就少一顿。”
正因生命有限,吃一顿少一顿,所以才会对同朋友一块吃饭的机会尤为珍重。
工作以后,与家乡的老朋友们几乎一年才能见一次面,一日三餐吃什么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。那些愿意为了你一句,“咱们去高中时每天吃的手工面馆过早吧!”早上六点钟就起床的人,当她们坐在身边的时候,等热气腾腾的一碗粉端上来,大家感慨着还是当年的味道聊着往事,都吃得很开心。
我想,对于“当年味道”的解读,关键在于为了一口记忆中的好味道,不厌其烦地为你欣然奔赴的人依旧还在身旁吧。
家庭,作为美食传播的最小单位也是如此。
图|叮叮笑笑生
味觉就是人们的乡愁,每个人心里最怀念的美味,一定是和家人一起吃的饭,是故乡的滋味。许多爱吃的人对一道食物是否美味的评价标准就是,菜里是否有“妈妈的味道”。是呀,世上的美食千千万,却难有抵得上和父母在一起吃的家常饭菜的。
正如蒋勋在《家应该是有气味的地方》一文中怀恋母亲为他做的那道蒜泥白肉,他说:“有人为你把蒜泥切得这么细,切这么细的姜丝蘸醋,我觉得那里面是真正对人的关心。”
快节奏的生活,许多人的一日三餐都是凑活,但回到家,父母永远都是那个最懂你对食物喜好的人。
家常饭菜,它可能不精致、也不高级,却是人间至味。
在爱吃的人内心深处,总有对朋友、家人们放不下的牵挂。
友情正因为无所求而深刻,爱吃,是人无需刻意的本性,交友更是如此,珍惜那个和你一样爱吃的朋友。
食物把气味相投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,从此便有了温暖的记忆。
图|风一样的婶子
清代文学家袁枚三十三岁辞官归隐之后,他就开始广泛搜罗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,最终汇聚成了为人熟知的《随园食单》。
爱吃的人,不仅了解食物的自然属性,激发出食物在味觉上的最佳状态,隐藏在美味之后的生活真谛往往也能为他们所洞察。
正如袁枚写在书中“戒单”的最后一戒为“戒苟且”,在他看来,“凡事不宜苟且,而于饮食尤甚。”说的是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以不吃,但是不要反对别人吃,不要觉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,别人吃了就是岂有此理。
或许也正是因为他在美食上的广泛爱好和包容心,也让他和厨师王小余的相处成为一段佳话。
当时,王小余已经是南京城里的名厨,被袁枚聘请到随园当厨师期间,也有不少达官贵人花大价钱来挖他,面对高薪聘请,王小余丝毫不为所动,每次都坚定地拒绝了。旁人好奇,明明可以有很多的选择,为什么要在清贫的随园终老?
王小余说了七个字:“知己难,知味更难。”
袁枚虽然清贫,却是真正懂得和尊重美食的人,知己又知其味。
图|风一样的婶子
十余年后,王小余因病去世,袁枚为了纪念这位友人,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《厨者王小余传》。
其中一处写到,“小余治具,必亲市物,曰:物各有天。其天良,我乃治。”王小余准备菜肴,一定要到市场上去去亲自挑选,他认为食物如人,各自有自己的天性,天性好的食材才会被他选用。
王小余去世以后,袁枚每次吃饭拿起筷子,都会因为想到这位昔日知己而流泪,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,厨师仍然是身份低贱的差役,袁枚和王小余二人惺惺相惜的友谊更显得可贵。
图|喜玛拉雅北坡的鱼
正如袁枚写在最后的那句:“且思其言,有可治民者焉,有可治文者焉。”想起小余说的关于美食的话,里面有治理百姓的道理,也有写文章的道理。这样的一个人,即使身份不高贵,也能赢得大家的诸多尊重。
爱吃的人,他们对美食的追求,对世间万物所有的包容,也注定了他们的一生,能够品味到更多的逍遥和自在。

编辑 |  憶昔
-特别鸣谢摄影师-
叮叮笑笑生、风一样的婶子、喜玛拉雅北坡的鱼


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